潘国相纪念馆--潘国相
生平简介

        潘国相1921年出生于莲都区太平乡吾古村,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,是那个年代名副其实的“高材生”。毕业后,为了抗击日寇侵略,潘国相毅然弃笔投戎,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转战印缅,协助盟军作战。   战场上,潘国相像勇士一样地守卫着民族的尊严。而在战场下,潘国相对于爱情的忠贞,也让人动容。在学校求学时,他与身为校友的傅曼芬志趣相投,很快就坠入爱河、结为连理。入伍后,傅曼芬因在一次舞会后遭人调戏,年仅24岁的她坚贞不屈,选择了跳楼殉情。   妻子死后,潘国相便把爱就此封存在了记忆里,60多年没有再娶,用自己的爱追守着妻子对他的忠贞。至于什么原因老人说,“没有别的什么,只是心里容不下别人了。”   一个人生活,潘国相便把所有的寂寞都倾注在了兴趣爱好上,他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古籍,常常赋诗作画,生活过得清苦却很丰富,也为日后的姓氏研究,奠定了基础。   多年后,老人在一首悼念亡妻的词作中,表明了自己一生的心意:“烈女钟情深,志士节义长,仇已报,慰汝黄泉路……俱往矣!人生尚几何,但留《通史》慰晚年。

 

 

 

30载寻访终成《世界潘氏通史》


 
 
 
  潘姓起源于哪朝哪代?潘氏祖先经历了怎样的迁徙和繁衍过程?潘氏在世界的分布如何?这些问题,对于学历史出身的潘国相来说,是多年来的一个心结。

  凭借自己的史学功底,潘国相查阅大量的资料,并与全国各地潘氏宗亲电话联系,书信交流。由于缺乏一些史料和实物佐证,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,潘氏历史始终无法链接上。

  于是,在近古稀之年,退休赋闲的老人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:自费走访全国潘氏。

  1984年,潘国相开始践行这一宏伟的梦想。此后数年,老人相继走访安徽、湖南、广西、江苏……老人历尽千辛万苦,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有些地方还去了不止一次,甚至于远飞马来西亚、菲律宾等地,总行程超过了10万里。

  潘国相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《通史》的编纂中,衣衫褴褛、生活清苦,其中的辛酸只有潘国相自己知道。他这一走,就走了20年,靠着仅有的一点退休工资,艰难维系着自己的寻根路。几十年来,潘国相走南闯北,收集了700余部潘氏族谱。

  潘国相回忆说,每到一个地方,他都必做三件事:采访、拍照、看家谱。先是要采访当地潘氏族人,县志办相关人员,有必要的话还要组织相关人员一起座谈,其次是实地勘查祠堂、祖墓、牌坊以及桥梁、庙宇、村庄等与之有关的建筑和史料碑文,并拍照留念。最重要的就是看家谱,看其从哪里迁来,因何而来,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是否与历史衔接、相符,再复印留存。

  1999年,老人凭一己之力完成了一个课题组才能完成的700余部宗谱的搜集、整理、加注和校对工作。10多年的心血终于变成了300多万字、重达10多公斤的六卷本《荥阳郡中国潘氏通史》书稿,这也是老人之后所著的《世界潘氏通史》的“雏形”。

  在这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,老人又经过重新考证、补充、勘误,于日前出版了更为厚重的《世界潘氏通史》,多达4000多万字,千余幅照片,对世界各地潘姓来源都进行了“正本清源”。
 

他曾考证与潘基文血脉同源

     

  2005年,时任韩国国家对外通商部部长、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,由于经常在新闻媒体中出现,引起了同姓潘国相的兴趣。一个问题油然而生,“韩国的潘姓出自何处?会不会与中国潘氏同祖同宗呢?”

  历史上,由于战乱引起的流离失所,文化交流、经济贸易、通勤等因素,数千年来陆陆续续地出现中华民族“龙的传人”移民至朝鲜半岛、日本及东南亚、西亚一带,更远的甚至抵达欧洲、地中海沿岸等地。

  韩国的诸多姓氏起源于中国,潘氏若不出意外,也该如此。但因无确切的依据,不能妄下定论。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,证实自己的判断,潘国相老人给潘基文写了封信。

  “因先生姓潘,我谨以潘氏的名义向先生致以诚挚的问候,并写信同先生联系,请问先生祖处府乡何地?始迁祖是谁?是否有潘氏家谱?先生是第几代传人?……”

  数百字的信带着老人的期待远赴重洋,但寄出后迟迟没有音信,老人一度以为要石沉大海了。“一个日理万机的外长,能回一个异国公民的来信?”老人心里开始泛起了嘀咕。

  可就在这时,一封意外的国际邮件却彻底打开了老人的心扉。打开邮件,正是潘基文托韩国光州潘氏总会潘在德会长给他的回信,信中还添附一份详尽的潘氏族谱史料。这份史料由韩、汉文混合而成,文中的内容也证实了韩国的潘氏起源于南宋末年,始祖氏潘阜,本名王胥,字君秀,翰林学士至吏部尚书。

  拿着这份族谱,老人又找来一份台湾和杭州的族谱,几个一比照,竟都相吻合。之后老人又经历了一系列的考察,终于敲定潘基文所寄家谱真实可信。

“老宗长”励志人生获海内外赞誉

  不久前,在听闻潘国相完成著述的消息后,一些身处外地的潘氏宗亲也尽相转告,不少人都对老人的壮举表示钦佩,都想争相目睹这部巨著的风采。

  日前,来自福州、台湾地区、马来西亚等地的潘氏后裔,一同来到丽水,前往太平乡吾古村探望潘国相,并以每套1800元的价格,购买了潘国相的这部姓氏著述。

  马来西亚潘氏宗亲会会长潘金铁就是此行众人之一。他告诉记者,“潘国相老人在如今潘氏宗族中的威望很高,是很多宗亲心目中尊敬的‘老宗长’,这份尊敬不仅仅因为老人对潘氏的贡献,更是对他独立人格的钦佩。”

  潘金铁一个人就购买了10套《通史》,他说他要把“根”带回马来西亚,让更多的宗亲能够熟悉自己祖先的生活、迁移轨迹,更想把这种根祖文化,留给在外的华人子孙。

  如今,潘国相留《通史》慰晚年的心愿已经得偿,用尽心血留下了一部供后代评说的作品。

  为了完成这部作品,在88岁高龄时老人仍会通宵著书,使得老人的双眼如今已经接近失明,可潘国相一点也不后悔,“能给后人留点东西,值了!”